浅析“零碳”工业园区

上传日期:2025-10-10 浏览次数:36

       2021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本世纪中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绿色零碳工业园区和绿色零碳供应链示范”,这是国家官方政策文件中,首次提出“零碳工业园区”的概念。据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工业园区的用能占全国工业总用能的70%,碳排放量占据了全国总量的31%。 在“3060双碳战略”的背景下,零碳园区的改造与建设成便成了我国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所谓“零碳园区”,并不是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实施减排二氧化碳措施、建立抵消二氧化碳机制,使得工业园区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以年为周期)的二氧化碳的净排放量为0。即当一个园区的碳排放量与碳吸收量达到相对平衡状态时,该园区就达到了零碳园区的标准。建设零碳园区,要从能源、产业、设施与管理这四个角度统筹规划。

       能源方面:园区内需通过“源-网-荷-储”全方位进行减碳。 通过布置分布式光伏、布置储能设备、冷热电联产等,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自给自足,既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又可减少园区内的碳排放。 产业方面:园区可改造高耗能产线电气化(如电锅炉替代燃煤) 、推广碳捕捉与封存(CCUS)技术的应用、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如废料再生、余热回收)。设施方面:则是在园区内建造智慧微电网、对厂区内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构建物联网系统对厂区内的碳排放进行实时监测,构建智慧园区的同时精准监控园区内碳排放动态。 管理方面:要建立碳管理平台,用以全流程追踪碳足迹;积极参与到绿电交易、绿证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当中。

       目前,我国的绿电、绿证以及碳排放交易市场正处于探索、建设阶段。国家能源局在2025年7月的 《关于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 6900号建议的答复》明确表示:国家能源局将持续推进绿证制度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协同,推动绿证纳入碳排放核算。由此可见, 零碳园区管理方面的建设能够将减碳措施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直接手段。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由此可见,零碳园区将是未来“双碳”战略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经济转型、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零碳园区的探索不仅关乎单个区域的绿色转型,更将为全国乃至全球的低碳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是构建可持续绿色未来的重要一步。